2024年5月16日,以“高端·智能·綠色”為主題的工程機械行業科技節(以下簡稱科技節)在浙江杭州盛大開幕。同期,圍繞“融合創新,驅動未來:工程機械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立與破”主題,本屆科技節以圓桌對話方式,由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副會長李建友擔任主持,邀請太原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馬立峰,杭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元松,中機寰宇認證檢驗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中星,凱博易控車輛科技(蘇州)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陸中華,億恩新動力科技(山東)有限公司總經理于鵬,徐州威卡電子控制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岳紅軍,杭州東華鏈條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主任邱德方等7位嘉賓,從產業生態的角度出發,通過對“融合”“立”“破”關系、能力與路徑的探討,以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優化升級與協同創新,為推動行業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在固本培元中加快塑造行業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獻計獻策。
圓桌對話現場
協會副會長李建友主持圓桌對話
以下為對話觀點集錦。
太原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馬立峰
馬立峰: 太原科技大學創建于1952年,現已發展成一所以工為主、文理科為兩翼、裝備制造主流學科特色鮮明,學士、碩士、博士多層次教育合理銜接的研究應用型大學。
近年來,學校聚焦行業綠色化、數智化轉型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求,積極開展行業特色人才體系培養建設。
首先,強化了機械設計制造及其 自動化等國家一流專業,畢業生約70%~80%在重型機械行業就業。其次,升級課程體系培養方案,優化綠色化、智能化課程體系,同時,開設機器人工程專業和智能制造等交叉專業,提升人才培養與行業人才需求的契合度。第三,構建多元融合的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模式,與企業聯合成立“高端工程機械及重型裝備智能化產業學院”“山西省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重型機械協同創新中心”等多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和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學校開發了專用挖掘機設計軟件,在徐工、中聯重科等均有應用,如在徐工700t液壓挖掘機的機構優化時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立了太原科技大學新能源動力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推進甲醇、氫、氨清潔能源燃料動力技術研究,已成功研制7L和13L甲醇發動機,甲醇+電動增程器產品在開發中,同時在為某企業提供路面車載起重機設計服務。
杭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元松
李元松: 杭叉集團致力于通過綠色化和智能化路徑,推動工業車輛高端化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綠色化方面,杭叉集團大力發展新能源工業車輛,圍繞鋰電、氫能等核心技術進行攻關。2018年,公司推出首款鋰電專用叉車,不僅提升了電池性能和作業效率,還實現了智能化和人機工程的突破。隨后,企業陸續推出搭載永磁同步電機驅動技術、高壓鋰電技術的新能源工業車輛及氫燃料電池專用叉車等。
智能化方面,2011年,公司推出自動導引車輛,擁有一系列高質量核心技術,如橫向穩定技術、智能防撞技術等。目前,杭叉集團通過充分運用AI、激光導航、物聯網、5G、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推出上百款智能工業車輛和設備,開發了 ERP、WMS、MES、AMS等智能化軟件,為多個行業提供系統智慧物流解決方案。
盡管仍面臨技術攻關難度大、高端產品成本高和推廣難等挑戰,但我們采取多種措施應對,包括加大研發投入,培養高端技術人才,與合作伙伴和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優化產品設計和生產工藝,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我們聚焦產品性能,提升作業效率,降低運維成本,減少碳排放,增強客戶信任。通過這些努力,杭叉集團正穩步推進工業車輛高端化,為行業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中機寰宇認證檢驗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中星
劉中星: 中機認檢隸屬于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自2017年重組以來,致力于提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差異化認證檢測綜合解決方案。在保障和推進高端、智能、綠色工程機械發展方面,公司構建了新能源電池、電機等領域實驗室,為客戶提供標準制定、技術咨詢、綠色評價、技術培訓等專業技術服務。
認證方面,我們是首批獲得國家認監委批準的強制性產品(CCC)認證機構之一,開展6大類強制性產品認證及10大類自愿性產品認證服務,提供節能診斷、綠色制造評價、碳足跡碳排放核查等評價類業務,自主研究并掌握100余種一般工業產品自愿性認證技術,服務覆蓋40個國家和地區。新冠疫情期間,公司為600余家客戶提供了遠程工廠審核/檢查服務。
檢驗檢測方面,涵蓋汽車整車、工程機械、特種設備和零部件等在內的6大類檢測領域,獲得CNAS授權的9個檢測產品類別、320個產品機型、2780個檢測項目。擁有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認監委等部委授權的30余項資質,以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資質。近年來,公司在車輛檢驗檢測、認證領域形成了多項核心技術,包括產品認證和管理體系認證技術、專用汽車試驗檢測技術、工程機械可靠性及排氣煙度檢測技術、超大型裝備檢測技術等。
凱博易控車輛科技(蘇州)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陸中華
陸中華: 在工程機械行業,凱博重點對新能源礦山卡車和新能源挖掘機進行了探索。礦山卡車方面,凱博自2018年起便與國外公司展開合作,最終確定將雙電機換擋動力不中斷作為核心技術路線,并在2019年德國CTI展會上發布自主研發的eDMT電驅動產品,2021年正式應用于礦山產品。后續又開發了大功率發電模塊,形成了礦山卡車新能源從純電到混動的多維度解決方案。
針對礦山卡車大型化發展趨勢,凱博不斷挑戰更高功率。通過持續研發和優化,驅動系統額定功率從350~450kW,提升到現在量產的560kW,以及正在測試的840kW,發電系統也從300kW提升至600kW。功率的提升支持礦山卡車從105~180t的發展。
新能源挖掘機方面,凱博從2022年開始專注于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現已研發出適用于百噸級挖掘機的驅動模塊、輸電模塊、電力電子模塊等,形成了醇電混動和電電混動(車載動力電池+外部線網供電)系統。
億恩新動力科技(山東)有限公司總經理于鵬
于鵬: 億恩新動力是煙臺艾迪精密旗下子公司,成立于2020年,是一家專注于工程機械動力電池和儲能系統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主要有兩大業務板塊:工程機械動力電池系統和電力系統用的儲能系統。
工程機械動力電池系統業務定位是“最懂工程機械的PACK企業”。自公司成立以來,動力電池系統出貨量已超1GWh,裝機量超過4萬臺套。主要應用于兩大領域:一是輕型工程機械低速車,如高空作業機械和叉車,2020年開始大批量應用,出貨量已超5萬臺套;二是重型工程機械,2023年我們推出了"C-Pro"標準包和混合動力標準包,針對實際工況進行耐沖擊和振動方面的升級設計,目前產品已實現業內廣泛應用。
BMS電池管理系統是公司最具核心競爭力的產品。該產品結合人工智能的算法策略,通過大數據分析,協助主機廠優化電量匹配,使電池系統在最優狀態運轉。
徐州威卡電子控制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岳紅軍
岳紅軍: 徐州威卡成立于1993年,公司始終專注于移動機械智能化控制領域發展。
首先,關于高端化。無論高端還是低端,都是滿足不同市場需求。當下,在國內市場增長較為乏力的背景下,企業通過“出海”參與發達國家市場競爭,就是所謂的高端。圍繞市場特點,徐州威卡與德國萊茵集團進行合作發展,開發了滿足歐美標準的系列化產品,以助力企業安全合規地參與國際化競爭。
其次,關于綠色化。2018—2019年,徐州威卡建立了智能工廠,也是江蘇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此外,公司持續調整產業結構,包括電動化產品布局,開發了諸如電驅、電池管理及成套電驅單元,目前已在高空作業平臺、起重機、土方機械等行業批量應用。
第三,關于智能化。2018年,徐州威卡聯合高校和外資企業,共同開發了滿足礦山應用場景的遠程遙控和無人駕駛等系統和解決方案,實現了產業化應用。
杭州東華鏈條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主任邱德方
邱德方: 東華鏈條集團是機械行業傳統零部件制造企業(離散型制造企業、民營企業)、國家首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產品廣范應用于航空、汽車、自動扶梯、工程機械、健康醫療、物流輸送等領域。
2013年,公司引進了SAP-ERP系統,2019年制定了《智能制造工作推進實施計劃》,編制了智能工廠規劃藍圖并組織實施,持續推進公司智能制造工作,以產品質量為基礎圍繞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優化提升,預計通過3~6年使人均勞動生產效率、單位面積有效產出、自動化和數字化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公司通過兩手抓策略不斷推進智能制造和信息化能力,即一手抓制造能力提升(精益化、自動化),一手抓信息化能力提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此外,我們建設了4個數字化平臺(應用層、數據層、平臺層、工業層),打通了從研發到供應(采購)、制造、物流、銷售整個流程。
李建友: 第二個話題圍繞“融合”進行。工程機械實現新質生產力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強化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現代化,就離不開產業鏈融合。在打通產學研用這條脈絡時,還存在很多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需要整個行業協同推進。大家結合經歷談一談,如何進行價值鏈協同,實現共贏。
陸中華: 我們與高校有產品開發和人才培養的合作經驗,也遇到過問題。高校的優勢是前沿技術的研究,如計算匹配、仿真算法等研究,但涉及到具體產品開發,就很難按開發計劃完成。對此,我建議高校參與到產品開發過程中,以高校團隊為技術力量建立公司,借助高校師生的智力資源和人力資源,配置一部分員工進行企業化運作。這樣可以發揮高校的智力資源,又不會造成項目延期。
于鵬: 當前中國的鋰電池和應用技術在全球遙遙領先,但在工程機械上的應用,特別是在重型工程機械領域的應用不及預期。
目前,很多重型工程機械主機廠的電動化產品均遇到了“三電系統”瓶頸,這需要“三電”企業真正“融合”聯動起來去解決。此外,希望各企業能聚焦于核心競爭力的打造,整個產業鏈能夠從低價競爭向以價值為核心的高端競爭轉型升級。億恩新動力希望能和行業內“三電”企業、高校共同聯合進行技術創新,共同探討價值鏈互補性合作,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高質量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劉中星: 首先,頭部企業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應帶領核心供應商聯合攻關,解決卡脖子難題。同時在高質量產品前提下去實現高價格,保證有一定的研發投入。第二,確保產業鏈安全運行,在此前提下,不斷優化升級供應鏈。
認證檢驗公司應著力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認檢研服一體化服務能力,為行業提供“設計驗證+產品認證+體系認證+檢驗檢測”服務,同時為客戶制定多樣化、專業化、差異化的整體解決方案,全面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下一步,中機認檢要加強研究世界各地的認證法規和檢測法規,加強發動機、整車電子系統等研發試驗,把我們的檢測引入到產業鏈,將設備研發試驗數據反饋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快速推動產業進步和高級化。
馬立峰: 高校要發揮學校在整條價值鏈中的獨特協同作用,成為產業價值鏈上的融合劑、推進劑,促進教育、科技、人才、產業的有效循環。
同時,學校要與企業共同發力,推動“四鏈”深度融合。如太原科技大學與徐工集團、太原重工等5家企業聯合成立了“高端工程機械及重型裝備智能化產業學院”;與太原重工、中車太原、晉西集團等頭部企業,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共14家單位聯合成立了“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產教融合聯盟”,并于2022年組建“山西省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未來,太原科技大學希望可以一如既往地聯合企業,做好人才培養,服務國家裝備制造業建設和發展。
李元松: 首先,建立互信和共識,找到共同目標和利益結合點,這是價值鏈協同的基礎。杭叉集團與高校、科研機構,以及供應商、經銷商等合作伙伴建立了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及時了解市場需求,通過各種形式,加快公司核心技術的創新速度。
其次,敢于探索新合作模式,建立更加緊密、靈活的伙伴關系。杭叉集團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主要載體,面向產業鏈、供應鏈企業提供研發需求,開發了一批關鍵零部件,提升了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公司也因此獲得杭州市未來工廠“鏈主企業”的認定。
最后,注重長期價值的創造,對人才培養、基礎研究等方面進行持續投入。同時,要重視合作過程中的知識積累和經驗總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和方法。
岳紅軍: 首先,主機企業和供應鏈企業要達成深度價值認同。主機企業和供應鏈企業不僅是買與賣的關系,更應是實現生態共贏的伙伴關系。主機企業在針對市場痛點和技術難點進行研發時,可以邀請供應鏈合作伙伴共同參與,將配套產品的研發工作前置,形成聯合體。
其次,建議聯合高校、供應鏈企業,共同打造一個產業聯盟,發揮各自優勢,構建一個良性的生態體系。
邱德方: 首先,注重專業人才培養,特別是針對智能制造方面,要培養既有機械領域專業知識,又具備自動化、數字化控制領域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其次,加強產業協同創新,發揮各自長處達到1+1>2的協同效果。如東華鏈條作為零部件制造企業,在零部件研發制造及細分行業應用方面有一些技術和經驗積累,我們希望能在主機企業新產品開發前期就參與其中,進行嵌入式的定制化服務。
李建友: 第三個話題是圍繞“立與破”來進行。基于各自探索經驗,請大家就行業在高端、綠色、智能方面的發展路徑,提出“立”和“破”的建議。
馬立峰: 高校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人才培養和科技研發。
首先,人才培養方面,要實時跟蹤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優化傳統專業培養方案,加大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技術等新興學科的建設力度,如建立機器人專業、智能制造專業等,鼓勵傳統專業轉型升級、鼓勵學生跨學科選學、選修。
其次,加強專業學科與科研相融合,將封閉式科研變為開放式科研,緊密結合企業需求,同建創新平臺,為企業新質生產力提供智力支持。在與工程機械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同時,太原科技大學期望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劉中星:要立規矩。第一,快速加強創新型標準的制訂,可以先從團體標準著手。第二,建立評價體系,加強測試研究和評價方法的建立。
要破理念。雖然國家很早就提出了到2030年實現“碳達峰”的目標,但很多企業并沒有真正認識到我們國家的能源安全問題,沒有認識到走綠色發展道路的緊迫性、必要性,認為綠色可能對社會有利,對大眾有利,但對企業不一定有利。所以,要破舊的認知。
李元松: “高端”方面,行業要在“立”的基礎上實現“破”。既要立足自身優勢,持續提升產品質量和性能,鞏固行業地位,又要突破固有模式,開拓高端市場,開發差異化、定制化的高端產品,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解決方案。
“綠色”方面,行業要堅持“立”的決心,勇于“破”的行動。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企業戰略和文化,貫穿到產品設計、生產制造、使用維護等各環節。要勇于探索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藝等綠色技術。要敢于以變革的勇氣和決心,推動行業綠色轉型。
“智能”方面,行業要在“破”中實現“立”。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攻堅關鍵核心技術。同時,要立足實際,找準智能化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分階段、分步驟推進實施。
岳紅軍: 首先,高端化層面,要破除內卷和價格戰,要立產品品質、服務能力,深度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特別是參與發達國家市場的競爭。其次,綠色化層面,要提高綠色化發展門檻和技術要求,真正把綠色技術含金量打造出來。第三,智能化層面。我認為,安全、高效和節能是智能化的底層邏輯,要讓真正能夠提升生產效率、客戶價值,以及節約資源的產品立起來。
邱德方: 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專業化、系統化、高端化和國際化的高質量發展。要深耕細分市場,做到細化行業的專業化全覆蓋,如東華鏈條積極研究鏈條鉸鏈幅摩擦磨損,減少摩擦功損耗,提升傳動效率和產品使用壽命等。要為用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和相應產品服務。要對標國外同行,研發高端產品,或為客戶提供獨家解決方案。要實現全球經營和發展,打造集全球研發、全球制造、全球銷售、全球市場服務于一體的資源優勢企業,加強在美國、日本、德國等制造強國的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
于鵬: 關于“立”,首先期望國家相關部門在新能源工程機械方面能夠給予政策支持;其次,龍頭企業要勇于進行新能源產品技術創新,引領行業發展。
關于“破”,首先,行業產業鏈上下游需要聚焦于技術創新和產品技術的突破,在產學研用方面突破現有機制,實現聯合開發。第二,要破除內卷,拒絕低價競爭,圍繞產品進行高端、高質量發展。第三,快速出臺行業標準,支撐和突破新能源發展。
陸中華: 關于“立”,即要把現有產品做好,滿足客戶需求,挖掘最適合電動化的工程機械場景,形成示范作用。針對工程機械的應用要求,開發產品的功能和性能,提高可靠性。
關于“破”,首先,從技術角度要“敢想”,尤其是技術人員要解放思想,擺脫固有思維方中;其次,從企業角度要“敢做”,基于對市場的判斷和對自己產品的信心,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
李建友:感謝各位嘉賓的精彩分享。我們共同感受和聆聽了一場思想盛宴。在這場深入探討“融合”“立”“破”的對話中,我們看到了工程機械行業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綠色轉型、促進智能化升級方面的堅定步伐和顯著成就。
通過剛才的討論,我也總結了大家對3個關鍵詞的共性建議。
關于“融合”。毋庸置疑,各位嘉賓普遍認同融合是推動行業發展的關鍵途徑。大家一致提倡通過創新合作模式和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加強價值鏈協同,實現生態共贏。特別是在人才培養方面,提出了通過開放式教育和企業化運作的高校團隊模式,以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有效對接。
關于“立”,大家認為,高端化發展需依托行業優勢,深耕細分市場,開發差異化高端產品,建立創新標準體系,提供全周期解決方案。綠色發展要融入企業戰略,貫穿產品全周期,探索新能源新工藝,加速產品升級。智能化方面,需整合資源,加強關鍵技術研究與合作,推動技術創新與應用。
關于“破”,大家一致認為要勇于打破傳統模式和思維定勢,改革教育模式,打破專業壁壘,培養跨學科人才;開展開放式科研活動;創新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新模式;擺脫傳統制造依賴,推動行業向更環保、更智能的方向發展。
各位嘉賓的建議,不僅體現了對行業發展趨勢的深刻理解,更彰顯了對國家戰略政策的積極響應。
同志們,工程機械行業正以創新為驅動,以融合為路徑,秉承“高端、智能、綠色”的發展理念,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深化產學研用結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讓我們以本次論壇為新的起點,攜手并進,共同開創工程機械行業更加輝煌的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行業的智慧和力量。
再次感謝各位嘉賓和現場的朋友們,謝謝大家!
來源:協會宣傳部整理并本人審核同意
初審:董 萌
復審:張宏梅
終審:吳培國
編輯:李吉旺
參考資料:
BICES
舉辦地區:北京
展會日期:2025年09月23日-2025年09月26日
開閉館時間:09:00-18:00
舉辦地址:北京市順義區裕翔路88號
展覽面積:150000
觀眾數量:180000
舉辦周期:2年1屆
主辦單位:中國工程機械協會